2/07/2008

各位的家庭觀念?

最近我被分派了一個小任務,
要跟德國人稍微介紹一下台灣家庭結構的轉變。
我是打算講講我家從三代同堂慢慢轉變成兩代的過程,
不過因為我仍未婚、無子、不事生產,
可能無法明確掌握我們這個輩份的人身為父母的想法。
所以想不如來直接問問各位吧!
不知諸位肯否藉此版面跟我(及其他人)分享一下你們自己的家庭觀念?跟上一輩的差異?

譬如就我個人而言,
我對「結婚後是否跟父母住一起」這個問題並不會有困擾,
因為「住一起」或「不住一起」都沒什麼關係。
但是,由於在台灣與父母分開住的人越來越多,
所以我可明顯感受到我爸爸擔心將來孩子都不跟他住。
這個擔憂是上一代的人才會有的嗎?我還無法斷言。
歡迎各位跟我分享各式相關的想法!

偉鼎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甜蜜的家庭」似乎有反映出我們童年時期對家庭的想法,歌詞是這樣的:「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兄弟姐妹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常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啊!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

然後我突然發現到,竟然不知這首歌是誰作詞作曲?查了一下網路,只知道曲調改編自畢夏普(Henry Bishop, 1786-1855)創作的輕歌劇《克萊爾─米蘭姑娘(Clair; Or, The Maid of Milan)》中的一首主題歌「甜蜜的家庭(Home Sweet Home)」。至於中文歌詞到底是誰填的,則仍不得而知。

Kuang 提到...

我不確定是否上一代人才有擔心小孩不跟自己住的想法,對於我來說,雖然時候未到,但是我應該不會這樣想。

匿名 提到...

對了,我還有個想問的問題,就是:
如果要生孩子的話,你們會希望有幾個孩子呢?為什麼呢?

像我大哥就會覺得應該要生兩個,因為生一個的話,她/他年紀大了以後,就沒有兄弟姊妹可以作為最後互相扶助的靠山。

匿名 提到...

說說我和業凱的想法...
1. 上一輩和我們五六年級的同輩們:
In general, esp. many people in my network: if they decide to marry, they would like to have own space (i.e. flat) which can be nearby parents' house. The benefits are obious, this is the "preferred" choice. However, not everyone can deal with the location vs costs of Metro living, the next choice will be a bigger house in suburb, with a spared room for parents' short staying. Thou, recent 10 years, less people considered marriage is essential, some single people (aged from 25-40)move out, but still choose to live nearby the community of their parents. (It is a key reason for consumer product industry to consider the household & personal care product development vs packaging rationalisation, as well as retailing business' shopper strategy -- shared from my projects experiences.)

2. 生幾個孩子呢?
Our ideal is to have 3 kids. The reason is similar as your brother considered. After buying the new flat and starting paying the tuition fee for preschool, we found we can only afford to raise 2 kids in an optimal financial status in costly Taipei city.
So, the 3rd?! out of the plan now!

3. 家庭教育與陪伴:
I just cannot stop to tell you how and what I've seen. As the school PTA head, I observed many people raise the kids without companion. Helpers, Grand parents, other resources (after-school programs) are fully utilized, but no parents' companion. 最令人失望是: 許多家長以事業為第一, 總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話自我安慰 -- "陪伴孩子的時間不用多, 只要有Good quality 就好". 真的是這樣嗎? 就請你們個人自己去體會吧.......

我只能說我們家的想法是-- 這輩子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限, 在小時候多和他們再一起是值得的!

因為家庭結構從三代到兩代的轉變是在我們小時候看得最明顯;但這十年來阿公阿嬤照顧小孩而同住,或住在附近的比率也愈來愈高,這無非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型態: 大人工作時間(9-6 or even later),和孩子學校(8-4)的時間安排,都無形剝奪了親子相處的時間; 有阿公阿嬤的照應,成了最幸福的孩子; 不然只好留在安親班吃飯後(有的還洗澡)再回家

真不知為甚麼大人也忙,
小孩從小學竟也開始忙!


ps: 我有個朋友, 國一的大兒子每天下課去7-11買晚餐吃, 再到私小接4年級的弟弟回家,而弟弟已在服務好收費高的學校用完晚餐也洗好澡了, 爸媽在外商工作忙,回家也都8-9點..... 台北居大不易啊!!

匿名 提到...

Oh.... how my parents and parents-in-law think --
他們希望給我們空間, 也希望常看到我們, 但又很想要三代同堂
後來擇中的方式就是我們找了個附近的地點買房, 每天回去三代同堂吃飯!!
至於公婆那裏就交給周旺暾了~~
(這裡就顯示兩個以上小孩的好處...嘿嘿)

匿名 提到...

謝謝施佩分享這麼多親身的經驗。這也刺激我對此議題有多一些思考面向。

話說這幾天我又細想了一下前面提到的那首兒歌的歌詞。讓我感到有趣的一點是,它裡面竟沒有提到祖父母。在三十年前,三代同堂理應是個很常見的現象才對。可是,這歌詞裡暗示的卻是個核心家庭的意象。

現在,在都市裡生活實在很難做到三代同堂。畢竟光是要找到能容納三代生活空間、且機能位置恰當的房子,就已是件難事了。更何況我們現在對生活品質、私人空間的要求肯定與上一輩不太相同,就算真的要住在一起,如何與上一輩協調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做法,也都是一項大挑戰。

另外,施佩提到幼兒家庭教育的問題,這也讓人深思。在我們小時候,雙薪家庭肯定沒有現在多。因為婦女就業率達到45%也是這十多年來的事。只不過,那時我們的父母似乎大多也沒有想要去積極參與小孩的成長過程。顯然相較之下,我們這個輩份以降的人越來越多想要陪孩子一起長大。這是我從一些朋友那裡觀察到的現象,只是我不知道有此想法的人的比例到底有增加多少罷了!

匿名 提到...

對了,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
三代同堂的情況比起十年前來,數量略有減少。
但是我在網路上找到一份2004年的調查,
卻又看到三代同堂有增加的趨勢。
這點讓我覺得難以理解。

後來我又看了一下該人口普查資料的其他數據,
似乎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1. 住宅面積漸趨增大,平均每宅房間數為4.6間。
2. 子女數減少
所以在這兩點交互作用下,
三代是有可能塞在一起住的。